基督教會下一代流失的問題(一)
前言
近代英國基督教簡史這個系列的歷史部分已經結束,回過頭來看,真是一場充滿各種感慨的歷史之旅。
在各種感慨之餘,決定在這個系列最後追加幾次「世俗化與反世俗化的召會歷史分析」的部分。簡單說,就是從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歷史來看,前人走過的錯路我們不能走、前人照聖經走對的路(但是一般人卻不認為要那樣走)我們需要走上去。
這個歷史分析的大部分是以英國基督教的一些大教會為樣本,根據這些教會的學者自己做的分析或宗教學者作的數據研究(這部分不是我做的),再加上文獻檢閱與實地採訪的質性分析(這部分是我做的),所以是兼顧數據統計與質性分析的研究。
我主要是作當代基督教的研究。曾經我以為,研究以後,我的心胸會「開放」一點、我們要「海納百川」。但是越研究,我的心胸卻越「狹窄」,因為太多失敗的當代基督教會的案例,讓我看見「照著聖經」還是基督教會最上好的路。教會在地上不是只有10年、甚至不是只有100年。所以千萬不要趕流行,甚麼名人見證、明星佈道、兩性聯誼、金主募款…,這些東西可以有一時的果效,但是長期來看對教會都是有害無益的。
下一代流失的現象
第一回是講基督教會下一代流失的問題。根據對英國聖公會的學者研究,還有刊載在《衛報》上與國會議案(因為流失太嚴重所以在國會中被議員拿出來討論)的種種資料顯示:英國聖公會的聚會人數在過去50年間嚴重下滑,衰退幅度可能已達90%。英國聖公會的信徒名冊人數占全英國人口約30%,但是現在實際上有聚會的信徒人數可能只有3%,甚至更少。
根據聖公會自己的統計,最大的流失族群是教會本身的下一代(用白話講就是兒童班);在教會得到1個人進到教會的時間周期內,同時期平均會有12位兒童班離開教會。但是聖公會已經存在約500年,所以可能從8歲到80歲都有可能是下一代。因此他們自己分析,以1980年為分界點:1980年以前出生者,不聚會比例約40%,信仰態度是相信;1980年以後出生者,不聚會比例約80%,而且越晚出生不聚會比例越高,信仰態度是比不信者還要不信。
這種流失現象不是只有聖公會才有,其他大的基督教會、包括循道會也都有這種的現象。其實在台灣,尤其是台北市也有這種現象。所以我去了十幾個聖公會,實地採訪他們的「結構」(因為不聚會的結果應該是由某種「結構」產出的,所以只要找出這種「結構」,就能解釋這種普遍不聚會的「結果」,然後我們就可以避免它、抵抗它,使我們的下一代不重蹈這種覆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