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成信徒流失的主要「結構」(作法)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adBookandThinkFeature/posts/2422111531405427

如果我們是謙卑的、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,就要看見這種現象已經襲來。我回台以後問了一些服事者,他們也都覺得隱然有這種現象,並且大體上認為現在35歲以下的兒童班有這些現象。的確,有不少弟兄曾說過,他們就是「每代(屆)只有一人」的碩果僅存的一位。我雖然不是兒童班,但是我覺得如果我青少年時的同伴那一屆10個,在經過10年以後最後只剩下我一人留著,即便我再有功用,我也喜樂不起來,因為我無法說服自己專項服事完全沒有省思的必要。

今天有很多地方,下一代是「每代(屆)只有一人」;但是也有少數地方,下一代卻是整批的留下來。那麼,關鍵在哪裡?

我去訪問了十幾個聖公會以後,大概可以判斷出「如何成全出比不信者還不信的下一代」的結構。用白話說,只要我們做到跟他們一樣的結構,就可以讓大部分的下一代成為比不信者還不信的人,這個結構是:

第一,沒有像樣的兒童主日。因為在大教堂聚會,所以大人坐在教堂前面,小孩就放在教堂後的某個角落放牛吃草。這樣從學齡前開始,其實還不用到上國中他們就不會來了。所以兒童班的危機在於,給小孩的聚會沒預備,或是預備的程度遠不及於大人聚會。長久累積下來,沒有好的傳輸與成全,至終會造成比不信者還不信的冷漠態度。(所以我建議他們,大教堂不容易裝潢,可以弄個輕隔間,給家長與兒童在裡面;並有專人預備聚會,讓大人與小孩有收穫。他們覺得這個建議還不錯,可以試試看。)

第二,這些兒童在星期天以外,完全沒有聚集(注意:不是聚會)。換句話說,他們從小就是假日基督徒。但是還沒等到他們長大,就已經不覺得自己要來主日。

第三,這些兒童從來沒有去別的兒童家裡,或著也可以說,這些兒童與家長幾乎沒有在教堂以外來往交通。

綜上所述,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句話,他們只有「主日禮拜」,從未有「教會生活」。

這種情況跟我去的一些小、新的基督教團體完全是兩樣情。同樣在英國倫敦,那些小的、新的基督教團體雖然沒有像樣的房子,但是每個房間都是人,生活往來、愛筵吃飯、彼此互助的情況非常熱烈。

換句話說,保守下一代的路,在於給他們在聚會以外的「召會生活」。這種生活是一種整體性的生活,包括家長與家長之間、兒童與兒童之間、家長帶兒童與家長帶兒童之間有一種生活中真實的往來。個別的家想要保守自己的下一代往往是無力的,只有整體的召會生活能夠托住他們。盼望我們過一種不是舊傳統的基督教生活,而是在新路中實際的召會生活。